当妈这条路,有人走得轻松有人走得难
看着验孕棒上迟迟不出现的第二道杠,32岁的晓雯在生殖科诊室外攥紧了检查单。医生建议她尝试试管婴儿时,那个纠结啊——既期待新生命的到来,又担心网上说的「促排针会让卵巢早衰」「取卵手术痛到昏厥」。这种矛盾心理,在生殖医学中心候诊区随处可见。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,我国每年约有30万试管婴儿诞生,这个数字背后是百万家庭的期待与忐忑。

医疗流程中的「闯关」风险
打促排针那会儿,我隔壁床的杭州姑娘每天得掐着表打肚皮针。她苦笑着说自己像个人形筛子,最夸张时同时用三种药物。确实,大剂量激素可能带来腹胀、情绪波动这些常见反应。上海九院2019年的研究显示,约15%的用药者会出现中度不适,但像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这种严重并发症,发生率其实不到3%。
说到取卵手术,现在全麻技术真心进步了。我表姐去年在邵逸夫医院做的,她说就像睡了个午觉。医生拿着比头发丝还细的穿刺针,B超引导下10分钟搞定。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,生殖医学会统计显示,感染概率控制在0.5%以下,比普通妇科手术还低。
藏在细节里的长期影响
最让我后怕的是多胎妊娠这事。朋友小芳当初移植了两个胚胎,结果双胞胎早产住了一个月保温箱。现在国内三甲医院基本都推单胚胎移植了,北京协和的数据显示,多胎率从十年前的35%降到了现在的18%。
说到卵巢功能,我特意查了文献。中山大学的研究追踪了5000例试管婴儿妈妈,发现五年后的AMH值(卵巢储备指标)和自然受孕组没有显著差异。倒是心理压力这个隐形杀手更可怕,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,有个姐妹治疗期间暴瘦20斤,后来心理咨询半年才缓过来。
技术迭代带来的曙光
现在的胚胎冷冻技术真是救命稻草。我同事第一次移植失败后,隔了半年用冻胚成功怀上,省去了重新促排的折腾。还有那个胚胎实时监控系统,像给胚胎装了摄像头,杭州某医院靠这个把成功率提到了65%。
记得当初医生给我定的微刺激方案,用药量只有传统方案的三分之一。取卵后月经推迟了十天,吓得我以为要早更,结果第二个月就正常了。现在回想,很多担心其实是自己吓自己。
过来人的血泪经验
选医院千万别只看成功率,我有朋友在私立机构被忽悠做了五次移植。后来转到省妇保,医生一看病历就说前几次方案根本不对。饮食方面,促排期间多吃高蛋白真管用,我每天六个鸡蛋白,取卵数量比预期多了三个。
最想提醒姐妹的是别死磕。认识个姑娘连续三年做试管,后来领养孩子半年后自然怀上了。有时候放松心态反而有惊喜,就像我主治医生常说的:「生育是场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」。
写在最后的话
现在抱着熟睡的女儿,想起当初打针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样子,突然觉得都值得。试管婴儿确实不是逛公园那么轻松,但要说有多大伤害倒也不至于。关键是要科学对待,该检查检查,该休息休息。生育这事儿吧,有时候需要点破釜沉舟的勇气,也需要点顺其自然的智慧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