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,新手妈妈小林第5次起身给腹泻不止的宝宝换尿布。看着怀里因脱水哭闹的孩子,她突然想起社区医生反复推荐的轮状疫苗——那个被自己以「怕副作用」为由拒绝的口服糖丸。这个场景正发生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,关于五价轮状疫苗的争议,早已超出医学范畴,演变成一场夹杂着焦虑与困惑的全民讨论。
在儿科门诊,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:「不是说疫苗能防重症吗?怎么邻居家孩子打完还是住院了?」2021年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》的研究数据显示,国产轮状疫苗对重症保护率约72%,而进口五价疫苗宣称的84%保护率,在实际接种后三年内会衰减至58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疫苗接种后的「免疫逃逸」现象:某些接种过的患儿感染后反而出现更严重的呕吐症状,就像去年杭州某幼儿园爆发的群体性感染中,三分之二中招儿童都完成过全程接种。

「当时孩子吐得胆汁都出来了,医生说可能是疫苗反应。」北京朝阳区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。美国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(VAERS)统计显示,每10万剂五价疫苗会出现2.7例肠套叠病例,这个数字在热带地区还要翻倍。虽然发生率不高,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时,对家庭来说就是100%的灾难。广州疾控中心专家王主任坦言:「对于6月龄以下婴儿,我们更建议通过母乳喂养和科学喂养来建立免疫屏障。」
算笔经济账可能更直观。全程三剂疫苗自费900元左右,看似不贵,但对比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费用:普通门诊日均300元,住院治疗则需5000元起步。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在卫生条件良好的家庭中,孩子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概率不足5%。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刘医生指出:「勤洗手、分餐制、定期消毒玩具,这些零成本措施的预防效果可能比疫苗更实在。」
身边不少家长开始选择「折中方案」。上海的赵先生只给孩子接种了第一剂:「就当买个心理安慰,但后续两剂不准备再吃。」这种做法虽然不符合医学规范,却反映出家长们的矛盾心理——既不敢完全拒绝疫苗,又担心过度医疗带来的风险。正如网友「豆包妈妈」在育儿论坛写的:「每次喂疫苗都像开盲盒,生怕触发隐藏的副作用开关。」
说到底,要不要接种不该是道单选题。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建议,早产儿、免疫力低下儿童确实需要疫苗保护,但对于足月健康宝宝,家长不妨等孩子满6个月,观察其肠胃发育情况后再做决定。毕竟,再精确的临床试验数据,也比不上对自己孩子的了解。就像小林最终的选择:「先调理好宝宝的肠道菌群,等秋天腹泻高发季,再考虑要不要补种疫苗。」这种基于个体差异的理性判断,或许才是应对疫苗争议的最佳答案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